活字印刷術
活字印刷術是一種印刷方法,使用可以移動的金屬或膠泥字塊,用來取代傳統的抄寫,或是無法重複使用的印刷版。
發明
最早的活字印刷大約在1040年出現,當時的宋代人畢升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用於取代雕版印刷術。與畢昇同時代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有詳細記載:
用膠泥刻字,火燒成陶土活字,每一字有幾個活字,之也之類的字,造二十幾個活字。
將活字排入兩塊鐵范,排滿為一版。
同時用兩塊排字版,一版印刷時,一塊排字,交替使用。
若止印二三本,活字法並不簡易,如印幾十本以上,活字法十分快捷。
畢升發明的陶土活字印刷術,比1440年左右,約翰內斯·古騰堡的活字印刷術,早400年。被世界學者稱為「古代中國四大發明」之一。
2002年到2005年,中國印刷博物館研究室根據《夢溪筆談》的記載,研製出了可以實際使用的泥活字,證實了泥活字的可行性。
元朝王禎在造活字印書法提到宋朝有人使用錫做為活字。明朝有文獻有人使用鉛做為活字,可是改方法沒有流傳下來。
活字印刷在中國的應用
1490年華隧銅活字印本 《宋諸臣奏議》
南宋紹熙四年(1193年),大臣周必大用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述的銅版膠泥活字法,印製所撰的《玉堂雜記》。
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年),安徽旌德縣尹王禎,製造3萬余木活字,排印6萬余字《旌德縣誌》100部。並余此後不久,刊行所著《造活字印書法》。
1965年在浙江溫州發現崇寧年間的《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殘本,字體大小不一,有個別字被橫置,顯然是活字本。
1907年,法國考古學家伯希和在敦煌發現1300年的幾百枚全套維吾爾文字母活字。1928年中國考古隊在吐魯番地區發現帶漢字的維吾爾文活字印本。
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浙江奉化縣尹馬稱德,用十萬木活字,排印《大學衍義》。
明孝宗弘治三年(1490年),江蘇無錫印書家華隧,用銅活字排印書籍千余卷。
明神宗萬曆二年(1574年),銅活字排印《太平御覽》1000卷。
明代用木活字排印的印刷物包括《壁水群英待問會元》、《四友齋叢說》、《晏子春秋》、《小字錄》、《欒城集》等。
明代銅活字本包括《宋諸臣奏議》、《渭南文集》、《石湖居士集》、《曹子建集》、《蔡中郎文集》、《吳中水利通志》、《唐人集》、《玉台新詠》等。
清世宗雍正三年(1725年),內府製造25萬枚銅活字,排印64套《古今圖書集成》,共32萬余卷。
清世宗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詔令制木刻活字。二十五萬余木刻活字,在一年內全部完成,排印2300卷《武英殿聚珍版叢書》。
現存清代活字刊本還有〈常州府志》、《近台記聞》、《無錫縣誌》、《精訂綱鑒二十一史通俗衍義》、《紅樓夢》、《萬曆野獲篇》、《續資治通鑒長篇》、《學海類篇》、《南疆譯史勘本》、《仙屏書屋初集》、《音學五書》、《琳琅秘室叢書》等。
活字印刷在高麗和日本
13世紀末,高麗用金屬活字印《清涼答順宗心要法門》,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金屬活字本。
1376年,朝鮮出現木活字《通鑒綱目》。
1436年朝鮮用鉛活字刊印《通鑒綱目》。
16世紀末,日本用活字刊行《古文孝經》、《勸學文》。
活字印刷在歐洲的傳播
1440年左右,約翰內斯·古騰堡將當時歐洲已有的多項技術整合在一起,發明了鉛字的活字印刷,很快在歐洲傳播開來,實質上推進了印刷形成工業化。
1584年西班牙歷史學家傳教士岡薩雷斯·
德·門多薩在所著《中華大帝國史》中提出,古騰堡受到中國印刷技術影響;中國的印刷術,通過兩條途徑傳入德國,一條途徑是經俄羅斯傳入德國,一條途徑是通過阿拉伯商人攜帶書籍傳入德國,古騰堡以這些中國書籍,作為他的印刷的藍本。門多薩的書很快被翻譯成法文、英文、義大利文,在歐洲產生很大影響。法國歷史學家路易·勒·羅伊,文學家米歇爾·德·蒙田等,都同意門多薩的論點。
義大利人則將活字印刷傳入歐洲的功勞,歸功於倫巴地出生的義大利印書家帕菲洛卡·斯塔爾迪,他見到馬可波羅從中國帶回來的活字版書籍,採用活字法印書。義大利人為此特地在他的出生地樹立他的雕像作為紀念。
法國漢學家儒蓮,曾將沈括《夢溪筆談》中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的一段史料,翻譯成法文,他是最早將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的史實,介紹到歐洲的人。
西式鉛字印刷傳入中國
活字印刷起源於中國宋代,歷代出現各種活字,包括木活字,陶土活字,陶瓷活字,銅活字,但由於中國從宋代以來十分講究印刷字體的美觀性,加上印刷的書籍往往需要不同大小的字體,有的書籍還要配上插圖,
活字版不如雕版方便和易於保存,雕版印刷在古代中國始終佔據主導位置。
1839年,英國倫敦傳道會傳教士理雅各將馬六甲英華書院及其印書廠的華文活字和印刷機器,遷往香港。香港首份華文報章《遐邇貫珍》就是用英華書院的漢字活版印刷廠印刷發行的。當時英華書院鑄造的中文活字,世界聞名:俄國沙王欽差大臣、法國巴黎學會、新加坡政府。而太平天國、兩廣總督、上海道台、清廷總理衙門等,都先後購買過英華書院鑄造的中文活字,或全套活字銅模,是為西人鑄造的中文鉛字傳入中國之始。
1843年英國倫敦會傳教士
麥都思、美魏茶、慕維廉、艾約瑟等在上海創建墨海書館,是上海最早的擁有西式漢文鉛印活字設備的印刷機構。墨海書館刊行的鉛活字本,包括裨治文《大美聯邦志》等。
1873年英華書院校長理雅各返回蘇格蘭的家鄉;王韜買下英華書院舊址的中文活字印刷厰,在荷李活道29號,創立中華印務總局-世界上第一家採用西式中文鉛字排印書籍的華本印刷廠。1874年王韜創辦的《循環日報》是世界上第一家採用西式中文鉛活字的華資中文日報。
古騰堡所發明的鉛字,實際上同時含有鉛、錫與銻。因為活字合金含有鉛等對人體有害的金屬、使用麻煩以及工藝上的不足,在電腦排版流行以後,逐漸消聲匿跡。
「活字印刷術」的文獻信息
文章名稱:活字印刷術
作者:維基百科編者
出版社:維基百科,
最後更新日期:2007年10月1日00:04(協調世界時)
引用日期:2007年11月20日06:53(協調世界時)
永久連結: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4%BB%E5%AD%97%E5%8D%B0%E5%88%B7%E6%9C%AF&oldid=5242011
文章版本編號:5242011
|